6-1 Opisthobranchia 後鰓類 (主要海棲腹足綱)
◎6-1-1 Cephalaspidea 頭殼海蛞蝓、泡泡蝸牛,均海生。
*特徵:最原始的後鰓類,寬大特化的頭部便於躲藏在沙底下、發展良好的頭殼防止沙子進入外套膜腔(mantle cavity),具有肌肉的疣足(parapodium) 或退化。色彩鮮豔的種類在頭前方常具有發展良好的眼,口部並有一系列的感覺纖毛用來追蹤獵物爬行過所留下的黏液痕跡。足與頭殼間有Hancock’s organ,為化學物質感受器官,具嗅覺與感覺偵測功能。其他分類特徵如齒舌、砂囊、陰莖樣貌等。
*生態:喜歡躲在沙表層底下,偶爾在岩石上爬行。具有發展良好的感覺構造以偵測獵物(其他後鰓類、多毛類或有孔蟲),部分種類為貪婪的掠食者。
◎6-1-2 Thecosomata 有殼翼足類 (振翅蝸牛)
*特徵:又稱海蝴蝶,為海生自由游泳性蝸牛,終生浮游性後鰓類 (holoplankton),終生隨海流漂浮游泳。Thecosomata為有殼軀體的意思,具有鈣化殼,但部分種類因適應游泳生活而殼與鰓退化。足演化成翅狀葉片以幫助他們在海中振翅飛行般的游泳。殼常是透明且小於1cm,小而難以發現。
*生態:終生浮游,隨機性的攝食浮游生物,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。常見於25公尺深的海域,會隨日夜垂直遷移。
◎6-1-3 Gymnosomata 海天使 (Sea angel)
*特徵:希臘字源,Gymnos意為赤裸,soma則為體的意思。常被誤認成水母。海天使為其大宗,大洋性後鰓類,足特化為翅狀揮動的延伸物,用以游泳。水母般的膠狀身體,大部份透明。具尾嘴(terminal mouth) 及齒舌,有觸手可捕捉獵物,部分具有吸盤。
*生態:掠食者,以捕捉海蝴蝶(Thecosomata)為主,游泳速度比海蝴蝶快,掠食方式及策略常跟著他們的獵物一起演化。
◎6-1-4 Aplysiomorpha 海兔 (體圓、有成對大型嗅角)
* 特徵:中大型的後鰓類,殼鞘在體內,為蛋白質所構成。圓形的身體,最明顯的特徵是由頭部延伸出有如兔耳般的嗅角(rhinophores)。最大的物種可達75 cm。雌雄同體。足為側身突起或疣足(parapodia)。
*生態:草食性,主要以淺岸的大型海藻為食,部分種類會鑽進柔軟泥沙裡只露出嗅角即套膜。對氣味敏感,嗅角上有極敏感的化學感受器。
◎6-1-5 Sacoglossa 囊舌類 (小海螺及細小蛞蝓,吸食藻類為生,分成有殼與無殼)
*特徵:小型海生蝸牛及蛞蝓,靠吸取藻類胞液維生,有些甚至會利用從藻類攝食進來的葉綠體,這種把葉綠體吃進來與自己體細胞共生的現象稱kleptoplasty,利用攝食進體內的葉綠體行光合作用。分成有殼及無殼兩大群,由齒舌上的齒式做分類。大部份都只有1~3 cm大小。因為多會攝食藻類利用葉綠體的關係,體色多半偏綠。
*生態:主要物種在中太平洋,其他地區多樣性低。族群數量常常很少而難以研究。因為會利用藻類胞器而引起科學家的興趣。
◎6-1-6 Cylindrobullida 僅一科,Cylindro-字頭有圓柱狀的意思。
*2010年被Maeda等人歸入囊舌類 (Sacoglossa)。
◎6-1-7 Umbraculida 傘殼目,有假帽貝及傘狀的殼
*不常見,假帽貝,具有柔軟扁平的外殼,海生腹足類。底下僅兩科。2010年被Jorger移入Euopisthobranchia 類群。
◎6-1-8 Nudibranchia 裸鰓類
*特徵:柔軟的海洋腹足類,殼在幼生期後便藏于體內。常有豔麗的顏色及特殊的外形。目前為止共有2,300多種有效物種。名字來自于拉丁文,Nudi-為裸(naked),branchi-為鰓(gill)。一般通稱的海蛞蝓就是指裸鰓類動物(但通常也包含囊舌類及頭殼海蛞蝓)。多為兩側對稱,雌雄生殖孔開口均在右側。缺乏套膜腔(mantle cavity)。有些物種會有分泌毒液的裸鰓(cerata) ,通常有簡單的腸道及具齒舌的口。眼點除了分辨光線外也可以分辨一些簡單的影像,眼分佈在體表。成體大小約0.4~60 cm。成體缺乏殼及鰓蓋等堅硬的部分。
*生態:為掠食者,以水螅、海綿甚至其他海蛞蝓等小型動物為食
◎ 6-1-8-1 Euctenidiacea
*特徵:俗名為多麗裸鰓類(dorid nudibranch),是裸鰓類的亞目。
◎ 6-1-8-2 Dexiarchia
*特徵:裸鰓類的亞目
留言列表